织布与服装,是人们用来蔽体保暖的物件、个人风格与个性的呈现,也成为不少艺术家手中的创作媒介。正如来自挪威、拥有服装设计背景的艺术家卡里.安妮.赫勒伯格.巴赫里(Kari Anne Helleberg Bahr),作品常融合服装工艺,利用旧衣、碎布与残片织品等元素,透过解构、缝合与再造技法,探讨社会集体的限制、期待、秩序、孤立等议题,以艺术与中性色调偷渡沉重却人人都能产生共鸣的命题。即日起至2022年12月11日,巴赫里亚洲首个展《缝合 Sew Up》於Bluerider ART台北・敦仁与仁爱双馆联合展出。

挪威艺术家卡里.安妮.赫勒伯格.巴赫里亚洲首个展《缝合》现场

《缝合》於Bluerider ART台北・敦仁、台北・仁爱双馆举行

对布料的着迷源自裁缝师母亲

巴赫里对织品的着迷,源自於以裁缝师为业的母亲,童年时因家境并不富裕,她的母亲常以旧衣物等容易取得的布料进行设计,那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,对巴赫里来说是启蒙;而骤逝的父亲令她陷入孤立沈默、自我怀疑,感觉身体被牢笼所困,唯有透过将碎片旧布、织补缝合再创造的过程,才找到可以发声的方式。

《缝合》展览现场

当衣服不只是蔽体、树立外在形象的物件

母亲对她是媒材的启发,而父亲意象则反覆出现在她的创作内容中,「我运用衣服和布料做为沟通的语言,解放它们包装身体的功能。」巴赫里曾说,衣物作为遮蔽身体的物件,与个人肌肤有着最亲密的接触,一旦新衣穿过之後,就不再是全新状态,个人的心智状态与情绪,都会在衣物上留下时间痕迹,它是自我私密的对话,同时也是个人对外标志着自我於社会中的形象。

《缝合》展览现场的作品都可以用手触摸、感受

巴赫里善用手工缝制方式,与收集来的织布长时间相处,发掘纤维的细节,通过天然的棉、麻、毛料材质,选择白色或中性色彩呈现,让自己与观者不被色彩所诱发的愉悦、悲伤情绪干扰,进而跳脱自我设限的困境,创造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;她以织线创作,探讨当下社会群体的限制、秩序、期待、孤立等议题,藉由现成物的混乱、瑕疵、腐朽、不完美的重新诠释再造,提供观者立於「客观」位置反思「自我」记忆经验的契机。

《缝合》展览现场

《缝合》6件亮点作品一览!

步入《缝合》展场,会发现巴赫里打破布料予人柔软的印象,让媒材呈现僵硬、立体的姿态,它们或成为排排站的人形、或化身像睡袋也像蚕茧的形态;保持柔软原貌的针织物,则被装载在长方形柜子中,好似被画线束缚。

Kari Anne Helleberg Bahr〈Close(d)〉

艺术家透过一连串柔软/生硬、软糯/僵直的鲜明对比,描绘各种生活上常见的个人与群体议题,比方说作为本次展览主视觉背景的〈Everyday〉一作中,巴赫里在布料内塞入棉花,做出立体、紮实且僵硬的人形,小人们穿着设计款式相似的服装,守秩序地排队前行;巴赫里藉此重现上班日时穿戴整齐的人们,隐喻个体习惯遵循社会既有的秩序与模式,让自己不违背社会期待的景况,述说关於担心失败及脱离主流社会的心理恐惧,如失去工作、被周围的人冷落等等。

Kari Anne Helleberg Bahr〈Everyday〉

另一件暗示人们倾向达成社会期待的作品为〈General People〉,巴赫里以穿上各种不同服装、排排站的小人形们,呼应现实社会中各形各色、从事不同职业的人,说明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属於自己的位置,会长出各自的模样。有趣的是,艺术家特别让其中一个人形「反着站」,并根据过往展览观众的反馈观察到,许多观众会很想赶快将它「转正」,或想这是作品本来的模样?还是被其他观众「用乱」了?巴赫里在可爱的造型背後注入隐含质疑的反差,将〈General People〉设计为一场迷你的心理测验,让观众在展间中领悟社会上「隐藏的秩序性」,是展览中非常有意思的小彩蛋。

Kari Anne Helleberg Bahr〈General People〉

另一方面,大尺度作品〈Garment Bags〉由80件衣架衣袋组合,向着同一个方向整齐排列,隐喻人们对於什麽时期应该做什麽事有着共同的观点,进而触发某种期待亦是限制,表现其实人都害怕被孤立,因而遵守内心可能不完全接受且认同的秩序。

Kari Anne Helleberg Bahr〈Garment Bags〉

同样的意涵,也可见於展馆末端的〈Fall〉当中,作品中以数个穿着衬衫的人形组成,勾起人们对衬衫等同制服、白领阶级、有话语权的群体的连结印象,并藉人形坠落、崩塌的画面意象,反思资本主义下的社会系统,当今社会的成功好似有着模板,且有一定的生命模式和阶段,身在其中的人们不免思考,要是我没有在这个系统里、跟着「正轨」行走,那我是不是就崩坏了?是否就是失败?当一个人难以承受,便会崩溃瓦解。

Kari Anne Helleberg Bahr〈Fall〉

另外,以皮带汇织成圆、呈现巢状的作品〈Nest〉,阐述家人之间紧紧维系、难以切割的关系,有时如束缚般令人喘不过气;透过红白条纹人形呈现的〈Circus〉,以童年记忆中父亲工作时着装的小丑装为灵感,同时也有马戏团帐篷的意象,勾起人前欢乐人後悲苦、笑中带泪的共感经验。

Kari Anne Helleberg Bahr〈Nest〉/Kari Anne Helleberg Bahr〈Circus〉

对灵魂深处的关怀

综观二十世纪的织品艺术(Textile Art),艺术家时常运用纤维的韧性、织物连结身体的亲密感,来表现自身的情感与立场,并与传统的编织工艺做出区隔,像是2021年来台举办大型个展的日本当代艺术家塩田千春,擅长以毛线及现成物组成的装置艺术,带领观众体验人生的旅途,并将死亡的恐惧完整记录下来。

不过,巴赫里的作品有别於将编织作为个人生命经验的再现,而以旧布痕迹、手工缝线等具象徵意义的文化符码与创作手法,阐述社会共同体价值观对单一个体的影响,举凡个人与家人、好友与亲密伴之间剪不断、理还乱的羁绊,以及僵化的社会秩序与期待、普世价值观如何撼动一人精神与心绪。

《缝合》展览现场

巴赫里以织品艺术作为说故事的媒介,表面上操作旧衣、碎布、残片织品等混乱元素,实则深入解剖衣物痕迹的记忆温度,以及内心世界所隐藏的心理状态,透过创作呈现喜怒哀乐情绪的人性微缩,她的艺术是批判性的和解,同时也是对於灵魂深处的关怀。

《缝合》展览现场

《缝合 Sew up》卡里.安妮.赫勒伯格.巴赫里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 亚洲首个展

展期|2022年10月8日~2022年12月11日

门票|免费参观

地点与时间|

► Bluerider ART 台北.敦仁(台北市大安区大安路一段101巷10号1F)

周二~周日 10:00~19:00

► Bluerider ART 台北.仁爱(台北市大安区仁爱路四段25-1号10楼)

周二至周日 09:00~18:00

资料、图片|Bluerider ART